螺旋式空壓機的由來及原理

2012-07-11
1934 年第一顆螺旋轉子由瑞典SRM機構是瑞典人Alf Lysholm(賴學姆)在30年代發明設計的,研究開發完成第一代雙螺旋式壓縮機四對六形齒(如今壓縮轉子已發展了4對5齒型、5對6齒型),當時完成的壓縮轉子只是一個設計理念的完成。 定排量式空壓機的共同特性是藉助空壓機將密閉於一定容積內的空氣施以機械功來「壓縮」空氣的體積,同時提升壓力,此類型的空壓機以往復式 (Reciprocating) 及螺旋式 (Rotory Screw) 最具代表性及普及性。

螺旋式壓縮機壓縮原理

1、吸氣過程:

螺旋式的進氣側吸氣口,必須設計得使壓縮室可以充分吸氣,而螺旋式壓縮機並無

進氣與排氣閥組,進氣只靠一調節閥的開啓、關閉調節,當轉子轉動時,主副轉子的齒

溝空間在轉至進氣端壁開口時,其空間最大,此時轉子的齒溝空間與進氣口之自由空氣

相通,因在排氣時齒溝之空氣被全數排出,排氣完了時,齒溝乃處於真空狀態,當轉至

進氣口時,外界空氣即被吸入,沿軸向流入主副上轉子的齒溝內,當空氣充滿了整個齒

溝時,轉子之進氣側端面轉離了機殼之進氣口,在齒溝間的空氣即被封閉,以上爲[吸氣

過程]。

2、封閉及運輸過程:

主副兩轉子在吸氣終了時,其主副轉子齒峰會與機殼閉封,此時空氣在齒溝內閉封

不再外流,即[封閉過程]。兩轉子繼續轉動,其齒峰與齒溝在吸氣端吻合,吻合面逐漸

向排氣端移動,此即[輸送過程]。

3、壓縮及噴油過程:

在輸送過程中,嚙合面逐漸向排氣端移動,亦即嚙合面與排氣口間的齒溝空間漸漸

減小,齒溝內之氣體逐漸被壓縮,壓力提高,此即[壓縮過程]。而壓縮同時潤滑油亦因

壓力差的作用而噴入壓縮室內與空氣混合。

4、排氣過程:

當轉子的嚙合端面轉到與機殼排氣口相通時,(此時壓縮氣體之壓力最高)被壓縮

之氣體開始排出,直至齒峰與齒溝的嚙合面移至排氣端面,此時兩轉子的嚙合面與機殼

排氣口之齒溝空間爲零,即完成[排氣過程],在此同時轉子之嚙合面與機殼進氣口之間

的齒溝長度又達到最長,其吸氣過程又在進行。

1.吸氣過程             2.封閉及輸送行程

3.壓縮及噴油行程    4.排氣過程